Blog

金属3D打印引领智能制造:从“定制”到“量产”的关键跃迁

2025-10-30
在智能制造升级的浪潮中,金属3D打印正从小众定制的“技术先锋”,成长为高端制造规模化量产的“核心引擎”。这项融合了材料科学、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设计的创新工艺,不仅打破了传统制造的结构限制,更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,让高精度、个性化的产品实现批量交付,而协同高科等企业的技术突破,正加速这一转型进程。
 
金属3D打印引领智能制造:从“定制”到“量产”的关键跃迁
 


一.技术破局:金属3D打印打通量产关键链路


金属3D打印能实现从定制到量产的跨越,核心在于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。传统3D打印常受限于效率、精度与一致性,而如今的技术升级已逐步解决这些痛点。
协同高科作为深耕增材制造领域的企业,在金属3D打印技术上展现出强劲实力。其研发的XT-S660H、XT-S400等工业级金属3D打印设备,集成了增减材一体化技术,搭配AGV搬运与MES系统构建的自动化产线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。设备支持钛合金、镍基高温合金、模具钢、不锈钢等多种金属粉末材料,能精准匹配军工、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量产需求。
此外,材料自主可控是量产的重要保障。协同高科通过自主研发适配金属3D打印的专用材料,解决了传统材料兼容性差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,为批量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支撑。而行业内普遍实现的多激光器协同工作、工艺参数智能化优化等技术,让金属3D打印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,生产成本逐步降低,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
 

二.协同高科:金属3D打印量产落地的核心推手


金属3D打印从技术概念走向量产实践,离不开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引领,协同高科正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力量。
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广东省及深圳市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唯一运营主体,协同高科整合了光韵达、精工科技等上市公司资源与博士级研发团队,构建了“装备-材料-工艺”全产业链生态。其核心技术源自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,团队深耕增材制造行业十余年,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60余项,授权121项,其中发明专利37项,还参与起草了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,技术实力与行业认可度突出。
在量产落地方面,协同高科的金属3D打印业务聚焦军工等高端领域,已实现燃烧室、尾喷管、歧管簇等核心部件的批量制造。这些部件需满足高温、高压等极端环境需求,传统制造工艺难以兼顾精度与效率,而通过金属3D打印技术,不仅能快速成型复杂结构,还能保证产品性能的稳定性,目前已为中航工业、中国航天等知名企业提供可靠的量产解决方案。

 

三.生态重构:金属3D打印重塑高端制造格局


金属3D打印的量产转型,正在重构高端制造的产业生态。以往需要开模、多道工序加工的产品,如今通过金属3D打印可实现一体化成型,不仅减少了零部件数量与装配流程,还能设计出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轻量化、高性能结构。
在航空航天领域,金属3D打印制造的卫星支架、火箭发动机壳体等部件,既减轻了产品重量,又提升了结构强度,助力降低发射成本;在国防军工领域,其能快速响应武器系统零部件的量产需求,缩短研发与交付周期;在汽车工业等领域,金属3D打印也开始用于定制化零部件的批量生产,推动行业向更高效、更灵活的制造模式转型。
协同高科的实践证明,金属3D打印的量产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,而是“设备-材料-工艺-服务”全链条的协同升级。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、深化产学研合作,企业能更好地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瓶颈,让金属3D打印的量产能力覆盖更多高端场景。

 

结语


金属3D打印的发展轨迹,清晰展现了智能制造从“定制化创新”到“规模化落地”的演进逻辑。作为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,金属3D打印不仅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,更重塑了产业的竞争格局。而以协同高科为代表的企业,凭借技术突破、生态整合与场景深耕,正成为推动金属3D打印量产转型的核心力量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成本的进一步优化,金属3D打印将在更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,为智能制造注入更强劲的增长动力。